“蛟龙号”西太平洋科考 第300次下潜有惊喜
图:18日,“蛟龙号”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下潜出水。下图是下潜中采集到的冷水珊瑚样品。\新华社, 【大公报讯】综合新华社、环球网报道:深海的奥秘,正变得不再遥不可及。船时8月18日13时许(北京时间11时许),深蓝色的西太平洋海面上,“蛟龙号”搭载科学家许学伟、潜航员齐海滨和张奕完成航次首潜,这是我国自主设计、自主集成的首台7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“蛟龙号”的第300次下潜,累计搭载900人次下潜。, 据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首席科学家、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许学伟介绍,当天的下潜在西太平洋海域一座尚未正式命名的海山进行。金黄的海星、长着黑色珊瑚的海绵、藤蔓橙黄的冷水珊瑚……这次下潜,“蛟龙号”带回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深海“礼物”。6个多小时后,“蛟龙号”出海。深蓝的海面激起白色的浪花,“蛟龙号”于船时13时5分返回海面。还没等“蛟龙号”在后甲板完全停稳,来自墨西哥的科学家埃里卡便凑上前。她惊喜地发现,海绵上竟有共生的黑色和紫色珊瑚!她拿来装有冰块的样品箱,小心翼翼地将样品转移到生物实验室。, 在潜器监控中心,“蛟龙号”从深海拍摄的画面被展示在大屏幕上,中外科学家一起辨认出现在山脚和山顶的岩石。“这两块岩石都有黑色的金属结皮,结皮包裹的应该是钙质沉积物,我们会带回实验室进一步分析。”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陈旭光说。在接下来30余天,“蛟龙号”将进行17次下潜作业。,9月底随“深海一号”访港 分享科考成果, 由多国海洋科学家共同参与的“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”大科学计划首个国际航次──2024年西太平洋国际航次8月10日从山东青岛起航,赴西太平洋海域开展为期45天调查工作。当日,香港举行仪式庆祝这次起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