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为高秉涵讲述其首次从台湾返回故乡山东菏泽探亲时的故事。(贺鹏飞摄),  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、一封封字迹斑驳的家书、诗人在母亲坟前涕血的诗文、写着“想家”标语的衣服以及时隔四十年蕴含着一个老故事的“崭新”旗袍……本次展览最大特色是通过基金会多年来的影像纪录与实物收藏,运用新媒体与科技艺术,拼贴成一幅大时代的宏观场景,期盼吸引不同世代与历史近距离对话,分享两岸传家篇章。,,图为现场展出的台湾老兵思念留在大陆孩子的书信手稿等实物。(贺鹏飞摄),  现场展出的影像资料中,就包括高秉涵幼时在山东菏泽就读以及40多年后返回故乡探亲时的照片。1948年,当时13岁的高秉涵离开家乡一路逃难,几经辗转到了台湾。他曾与野狗在垃圾堆抢食,在台北火车站当童工,双腿险些截肢,靠着半工半读考取台湾国防管理学院法律系,毕业后又考取了法官,后来辞职成为台湾著名的律师。1992年开始,他开启了带老兵骨灰回乡的旅程,20多年来先后护送100多位老兵骨灰回大陆安葬。他的善举感动了亿万国人,被评为2012年度“感动中国十大人物”之一。,  “不要忘记历史,漠视历史,漠视苦难历史必将是下一次苦难的受害者。”已年近九旬的高秉涵认为,“我家的两岸故事”巡展是一次很好的社会教育,“教育大家不要忘记历史,教育大家认祖归宗,不要数典忘祖。”